北京《军休之友》杂志年2月刊,公布了年50篇优秀作品,分工作、人物和回忆、征文和言论、散文、诗词,各10篇。很荣幸,我的散文《博文引发故事,战友魂归故里》就在其中。这再次使我想起那年那时动人的情景:
年11月3日,我参加了炮击金门的战斗,时任步兵第84师炮兵团指挥连测地排长,在团指挥所值班,安然无恙,但三营七连副指导员张申奎在炮位上牺牲了。张申奎,我原先并不认识,只是偶然同在下乡办人民公社工作组相认。他性格豪爽,待人热情诚恳。那时我21岁,他是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比我大8岁,像大哥哥那样帮助我。相处才2个月,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他的牺牲,我十分悲痛,以致几十年过去了,还一直难以忘怀。为了纪念他,大前年,我以《永恒的思念——写给炮击金门中献身的张申奎战友的信》,附上合影的照片,发在我的博客上,以寄托哀思。岂料,事有凑巧,博文发出不久,突然在点击我文稿的网上,看到一个叫胡龙芳的女孩发给我的信息,她说:信中所讲的张申奎是她听爷爷常讲起的太爷爷!许多年来,她的爷爷胡治侯经常给她说起他父亲叫张申奎,原来在福建部队,年以后就失踪了。如今竟然知道是在炮击金门战斗中牺牲的。于是,我就与胡龙芳沟通了联系,知道了原委:年她太爷爷要带太奶奶到福建随军,但太奶奶坚决不愿离开老家安徽省太湖县,没办法就离了婚,这时太奶奶已经怀孕。太爷爷回到福建后就另找了老婆,结果他牺牲后的烈士证、抚恤金都交给了福建的妻子;原来的妻子生下了遗腹子。因离婚后改嫁胡姓男人,生的孩子姓胡,不知道生父的下落;后来人们给他说起他的身世,但是父亲在哪里?一直是个谜……
当胡龙芳把我写的信及照片给爷爷看时,才恍然大悟,心情异常激动,流下了热泪,60多年来的真相终于大白,一块心上的石头总算落地了。就让孙女胡龙芳到福建炮击金门中牺牲烈士的陵园代全家拜祭,让其魂归故里,而后准备自己再去拜谒。
当我了解到这一信息时,心情非常激动,真是无巧不成书,怀着万分欣慰的心景,写了《博文引发故事,战友魂归故里》一文投给《军休之友》《军休生活》报。
后又得知,张申奎战友的重孙女胡龙芳到了地处厦门的烈士陵园,在烈士纪念碑上,没有找到张申奎的名字,只有“张新奎”的字样,可是有我给她讲的我的老乡、同在重庆炮校学习分到炮兵团在同一战斗中与张申奎同一炮位牺牲的排长吴瑞生的名字。他将这个情况告诉我后,我感到很意外,于是随即给厦门市、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局(厅)写信,要求为张申奎正名,经过紧抓不放的努力,终于在碑上将“张新奎”改正为“张申奎”,并拍了照片发给其重孙女胡龙芳。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按我的要求,与安徽省太湖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将张申奎儿子胡治侯家按烈属对待。到此,才算了却了我为老战友负责的心愿,感到十分欣慰。有一次我在梦中见到了张申奎战友,他微笑着向我行军礼,我同他握手时,他的大手握力大,把我警醒了。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呀!
我一生写过无数稿件,但真正让我怦然心动又欣慰的还是这一篇《博文引发故事,战友魂归故里》。此文能被选为“优秀作品”,说明也是编辑们被真情感动的结果。我以为,要想作品感动人,首先要能感动自己,要感动自己就得倾情付出真情实感。感情在文学作品及所有创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的背后动力。”假如我缺乏对战友的感情,又欠缺以文追思的愿望,就不会对60年前的事耿耿于怀、难以割舍,也不会引发之后的故事,那就会让我战友的牺牲在亲人那里永远是个谜,这对先烈与亲人来讲,就太残忍无情了呀!
英国的华兹华斯说:“制成笔的羽毛是从天使翅膀上掉下来的,它追叙那些善良的人们的生平。”善,应该得到善报,让人们向善学习、致敬!我追思追叙曾经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善良人的生平身事,意为从善如流,提升自己的品位修养,而写作,以文表达真情实意,不失为最佳方式。不让善良、英雄埋没,这是我的追求。这样做了,慰我心灵,所产生的良好愿望又动我心魄!
(年4月24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5岁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