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的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建议把“城市治理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基层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作为“十四五”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新时代的枫桥经验,矛盾溯源、多元调解、人民主体参与等成为其鲜明的特点;而在搭建“四梁八柱”的北京基层治理体系中,北青-北京头条记者通过对众多实践案例的梳理发现,从小切口解决民生“痛点”出发,通过向街道下沉和赋权、让群众共同参与协商共治,以“眼睛向下,力争上游”的工作方式,北京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矛盾预见、矛盾化解、矛盾处置的基层治理机制,并且正在实践中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套制度的最终目标,是补齐民生短板,换来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一部分
矛盾预见制:慧眼预见“痛点”在矛盾未成型时抓
基本涵义
矛盾预见制是指在基层治理中,各类矛盾尚处于隐患阶段时就及时预见其可能性、爆发期与危害性,使矛盾完全消解在隐患期的一种制度安排。在不同应用场景中,这种制度对应着不同的实践举措。
制度综述
“未雨绸缪早当先,居安思危谋长远”,矛盾的预见制度,就是要在矛盾还未产生之前先行介入,牢牢掌握主动权。北青报记者在梳理采访中发现,在首都的基层社会治理的前端环节中,很多案例都蕴含着这一朴素的智慧。
矛盾预见制始于“网格化”。如果对矛盾的预见制追根溯源,应该说是源于北京东城区的网格化管理探索。早在年,东城区实施了万米单元网格管理,将路名牌、井盖、垃圾站等16万余个城市部件按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并为每个部件编了一个8位代码。如有居民举报,只需说出这些城市部件的地理位置,监督中心即可指派相关人员到现场处理。年,东城、朝阳、顺义全面开展网格化试点,到年底,全市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已经实现16区全覆盖。网格化为矛盾预见制初步奠定了管理基础。
设立“街巷长”使矛盾预见制趋于成型。网格化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大而全”,随着年街巷长和小巷管家的出现,将责任落实到人,使基层治理变得“精而深”。年3月,北京市委主要领导在对“城市病”集中的背街小巷明察暗访之后,提出建立“街长”“巷长”制度。街巷长由街道、社区负责人担任,在定期巡视街巷过程中,及时对街巷存在的问题进行决策、协调并监督整改,实现责任到人。同年4月,东城区龙潭街道首创“小巷管家”制度,由辖区居民担任,辅助街巷长开展街巷治理。“小巷管家”的出现,既是一种基层的首创,又为群众广泛参与社区基层自治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北京各类居民自治主体近两三年来应运而生。
从网格化管理到街巷长、小巷管家,这种点面结合、纵深发展的体系,在为基层治理中的预见矛盾并提前解决矛盾创造了必要条件。街巷长特别是小巷管家对街巷熟、人头清,所以对日常的大小矛盾的“苗头”摸得准、抓得稳,一方面做到露头就打;另一方面,还可提供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的解决方案。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发现,在基层实践端,矛盾的预见方式百花齐放,不仅充满了智慧,更是彰显了首都基层治理方式的“绣花功”:有西城西长安街街道用大数据助力化解堂子胡同停车拥堵,有朝阳区八里庄街道老旧小区试点物业服务先尝后买避免纠纷,有怀柔驻村干部主动吹哨提前消除小区环境隐患……这些基层治理实践的本质正在于:慧眼看出“痛点”在,矛盾未成型时抓。
案例一
胡同治理:“大数据”助力堂子胡同疏堵
在基层治理中,“大数据”的应用让基层治理者们有了一双慧眼,对许多即将产生的矛盾问题有了预判,从而从“全响应”优化为“前响应”。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的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指挥分中心有个大数据平台,囊括了各区域停车位配给、西单商业街人流情况等信息。辖区内“人、地、事、物”等数据都录入在一张通过实景拍摄后制成的数字地图上,有效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汇聚和动态监管。年投入使用后,在信息管理、业务受理、人流预警、图像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
西单堂子胡同,曾经是较堵的一条街。年4月初,街道办事处在大数据平台热力图上发现西单地区的堂子胡同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特别是到了用餐高峰时段和周末。拥堵原因在于这条街有很多外卖餐馆,多辆外卖送餐车“叉”在一起,如果不及时疏堵,很容易发生剐蹭和人员摩擦。根据大数据预判,4月10日,街道就为外卖、快递等电动车划出专用停车位,人车一旦各行其道,不再交叉混行,交通环境立刻得到显著改善。据了解,通过大数据平台,西长安街街道的不少难心事得以前置解决,像年,根据大数据平台掌握的实有人口和户籍人口信息;通过热力图表预测未来两年0-3岁幼儿的入园需求,开始提前选址建设幼儿园。
治理流程:
大数据平台热力图告警→通报相关部门→大数据分析、调研告警原因→给出解决问题具体措施→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进一步监控→出现问题再通过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