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一”慢慢长大,与大人们的互动也越来越多。周梦璐和他说话时,他会睁大眼睛听着,叫他的名字,他就会冲着周梦璐笑,每次洗澡时更是开心。到了晚上,“小五一”经常不想睡觉,护士们会陪他玩,抱着哄他,放摇篮曲给他听。全文字,阅读约需6分钟新京报记者戴轩编辑陈静校对李立军流调员、院感专盯、采样“大白”……当疫情袭来,不少医务人员赶赴抗疫一线,承担起与日常工作不同的岗位职责。4月22日以来,医院管理中心团委组织动员19医院团员青年,分赴疾控中心、医院、乡镇街道等支援抗疫。近日,新京报记者对话了多名90后医护,听他们讲述个人抗疫故事。━━━━━24小时待命的流调员6月11日、12日,医院医师马瑀涵和护士郭新月相继前往朝阳区疾控中心,支援此轮涉酒吧疫情的流调工作。▲护士郭新月对某点位进行环境采样。受访者供图在一周之内,这支新的传播链条已发现了三百余名感染者,判定密接、次密超过一万人。在疾控中心,信息判定24小时不间断开展,一线流调员也处于“连轴转”的工作状态。马瑀涵支援的是远端流调组。在接到初筛阳性信息后,她要马上给当事人打电话,在三小时内完成核心信息的流调——去过哪里、同住人是谁、如何出行、有没有接触过外卖等。紧接着,涉及的具体点位要整理出来交给现场组,密接信息则要发给密接组,由两方继续跟进。流调是繁琐而反复的工作,很难一次搞定。她流调过一个案例,曾和多名同事聚餐,但并不知道所有人的电话,这就需要通过其他办法迂回找到密接的联系方式;还有一个案例曾去过酒吧,出行都是叫网约车,为了找到密接过的网约车司机,马瑀涵要教他查询支付订单记录,并将之反馈给数据组协查司机姓名,然后再联系上所有司机。除了找人困难,人类的记忆也并不总是“靠谱”。每一个点位轨迹,流调员都要进行核实,其中不乏信息不一致的情况;随着交流的深入,也可能发现新的点位和人员,工作“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曾有一天,她从凌晨2点接手一个案例,一直工作到早上9点才结束。24小时待命是流调员的常态,郭新月所在的现场处置组也是如此。组内共分31个大组、62个小组,轮流派出,昼夜不停。她接过白天的任务,也赶赴过凌晨3点的现场,下个任务什么时候来一直是个未知数,没有固定的班次,只能出完任务就赶紧睡一会儿。但手机里的工作群永远有新消息,生怕错过任务信息,连休息也很警惕。“年,我支医院,那会儿任务很重,但有固定的排班。来疾控之前已经做好了任务艰巨的准备,但还是没想到这么艰巨。”郭新月感叹。她已外派了十次左右,每天都是同样的状态。▲郭新月(前)正在风险点位现场开展相关处置工作。受访者供图现场处置组要对感染者到访点位进行现场流调,判断行动轨迹、落实区域管控。和远端流调一样,现场流调也要处理大量模糊繁杂的信息,有的点位并没有具体地址,唯一的线索只是一个风险点名称,或一条扫码、支付记录,流调员要在现场多个点位一一核查;判定同时空密接,也要先调取涉及场所的账单流水和监控记录。所有信息收集完毕后,流调员才能着手写点位报告,有时在一个点位要待上四五个小时。所有现场工作都要穿着防护服进行,因此中途不能进食或上厕所。支援期间,郭新月正赶上生理期,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提前吃了止疼药,换上了成人纸尿裤。━━━━━在隔离病房为新生儿当“妈妈”5月7日,医院新生儿科护士周医院,支援东北筛查四区。在这里,周梦璐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