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如何深度融入课程

“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是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借助传统文化,将小学、初中和高中全学段打通,便于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有序、分段展开,将会打破以前各自为政的局面,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子曰”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上,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院长邸磊如是说。本届论坛由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所主办,主题为“乡土与中国”,立足传统,聚焦经典,注重贯穿学段、融合创新的教学理念,采取了“线上+线下”,即线上录课、线下专家研讨和微讲座相结合的方式,以北京市中小学名校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为切入点,同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以及北京教育学院的专家学者进行现场点评,共同研讨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与方式,以期推动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诗词与文言:进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诗词与文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通过语文学科进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小学分论坛聚焦古典诗词、文言小品文、教育戏剧和融合课程四个板块,其中,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教师冯蕾执教的古典诗词对比阅读课《山居秋暝》和《长相思》,引领学生们对两首诗词进行了诵读和整体感知,体会其中意境的差异,并对二者的描写角度、画面建构以及情感体验进行比较。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语文教研员郝婧坤认为,这堂课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们进入到诗词当中,不仅抓住诗的各自特点,也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感受动静之美,体味情感变化;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方麟就动静结合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点出王维的《山居秋暝》里蕴含着人间气、烟火味。接着,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教师杨茜雯的古代文言讲授课《伯牙鼓琴》,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揣摩琴音所呈现的画面,体会景色之美,感受伯牙内心的变化,理解遇知音的喜悦。郝婧坤认为其教学目标非常准确,能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634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