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城市脆弱性的不断攀升,韧性城市建设愈发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基层韧性治理是韧性城市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且数字技术手段的应用是实现基层韧性治理的有力抓手。通过构建“技术双赋—韧力释放”框架,引入中国智慧社区建设案例,剖析数字技术助力基层治理的逻辑进路,可以发现,在“技术赋能”与“技术赋权”双轮驱动的理想状态下,基层组织将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革:能够释放韧性治理能力的韧性基层组织将逐步形成。因此,在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助力基层韧性治理过程中,需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手段机理优势,积极探索与数字技术相适应的权力配置机制,大力推动建设朝向韧性治理目标的组织体系。
本文刊载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年6月合刊
梁正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引言
城市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物理空间、经济载体与社会场域。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作为日益复杂的巨型系统,具有集聚性、规模性、流动性、异质性、多元性等特有属性。[1]这些特有属性增加了城市的脆弱性,城市治理难度不断攀升,[2]建设韧性城市以应对城市脆弱性问题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发展韧性强劲”;要“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显而易见,“韧性”一词在我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中举足轻重。“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最早于年被提出,生态学教授霍林在其著作《生态系统韧性和稳定性》中指出,“韧性”是系统在外部扰动时恢复稳态的能力。[3]此后,韧性的理念逐渐在应急管理领域中广泛应用,强调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抗干扰性。[4]“韧性城市”概念则发源于“韧性”理念,自年联合国发布的《兵库行动框架》强调“韧性城市建设”后,这一概念逐渐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国外典型的如日本推出《社区可持续发展——现有的关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韧性的指南和方法的清单》、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推行“全球韧性城市”项目等,国内典型的如《北京韧性城市规划纲要研究》《合肥市市政设施韧性提升规划》等。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韧性”不再局限于应急管理领域,而被引入更广泛的治理领域,主要强调系统受到干扰后需要综合硬件(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等)和软件(社会治理要素),通过学习和再组织吸收扰动、降低损失,使系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或达到新状态的能力,其本质特征在于鲁棒性、自组织性、创新性。[5]如“鲁棒性”是“robustness”(健壮、强壮)一词的音译,是指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系统生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韧性”与多元治理机制相耦合,“韧性治理”应运而生,成为当前治理领域的一个新热词。有学者指出,韧性治理的重点在于保持系统的功能而不是系统本身,以保证城市在面对压力和冲击时也能保持正常运转并提供应有的服务。[6]
为推动精细化治理目标的实现,我国治理重心逐渐下沉。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韧性治理成为韧性城市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数字化时代,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在公共治理中实现有机嵌入,并成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而,“韧性治理”在愈加多元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中有了新的释义与内涵。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年12月),提出“到年,基层智慧治理规划、政策和标准规范更加完善,数据资源整合取得明显成效,支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到年,精细化服务感知、精准化风险识别、网络化行动协作的基层智慧治理体系基本建成,有力支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智慧社区、数字乡村等顶层设计与前沿实践表明,数字技术的深化应用是实现基层韧性治理的有力抓手,是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本文以基层韧性治理为轴线,以数字技术为理路,剖析数字技术如何推动基层韧性治理能力生成,极具现实价值,可为更好实现基层韧性治理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主要回答以下研究问题:数字技术何以推动基层韧性治理?如何更好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推动基层韧性治理能力释放?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技术双赋—韧力释放”理论分析框架,引入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实际案例,阐述数字技术助力基层韧性治理的逻辑进路。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框架
韧性与韧性治理。“韧性”衍生于拉丁语“resillo”(跳回原来状态)。[7]学界对“韧性”这一概念的界定形成了四种代表性的观点:“能力恢复说”[8]“扰动说”[9]“系统说”[10]“能力提升说”[11]。相对应地,韧性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工程韧性、生态韧性、社会生态韧性三种观念的转变。[12]近年来,学界围绕韧性的内涵,结合治理实践,延伸开展了大量关于韧性治理的研究。当前,大部分学者聚焦于应急管理或风险治理领域。现有研究分为三类: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