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48部门年绩效管理自查报告集中亮相——
“城市治理”成为施政关键词
昨天,本市48个市级行政机关向公众“晒出”年绩效管理自查报告。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各部门在首都之窗网站从自身职能定位出发,在交出的成绩单中,“城市治理”成为其施政思路的关键。
关于疏整促
本市开展地下空间分层出让试点
市发改委作为牵头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部门,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并重,将深化治理和控新生防反弹并重巩固治理效果,城市乱象初步得到有效遏制。同时,疏解整治和整体提升并重,制定腾退空间管理和使用意见,新增一批城市森林公园和休闲公园,推进完成中心城区及通州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任务,建设提升基本便民商业网点。
整治地下空间也是“疏整促”的重要内容,作为牵头单位,市人防办在自查报告中透露,运用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推进整治工作。去年全年处挂账整治地下旅馆、经营性宿舍任务全部完成,实际超额完成处,面积平方米。清理整治的空间更是加强便民利用,去年精选了处人防工程、提供了个人防地下停车位,并配合市相关部门开展了地下空间分层出让试点,社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关于基层治理
街巷长制度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在关系到百姓幸福感的基层治理中,市民政局的自查报告指出,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多元协同。比如,完善社区治理体制,制定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即将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深入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坚持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持续推进社区议事厅建设,城市社区实现了全覆盖,农村覆盖率超过70%。
北青报记者还从市城管委的自查报告中了解到,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创新街巷长、小巷管家制度,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例如,印发推行街巷长制、建立小巷管家队伍的工作意见,建立市、区、街(乡镇)三级工作体系,构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城市管理快速响应机制。全市选派街巷长1.6万余名,悬挂街巷长公示牌2.33万块;招募小巷管家近3万名,累计解决事项32万余件。
针对居民的路侧停车问题,市交通委在自查报告中介绍了在东城区、西城区和通州区先行试点,开展路侧停车综合治理的情况。
关于城市更新
责任规划师参与社区营造
在全面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方面,“城市治理”的思路也被引入。例如,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全市各区和33个市级部门,对总体规划确定的项指标进行年度监测。推进“1+5”第三方团队开展调研和专题研究,形成体检总报告初步成果。在9个专题报告的基础上,汇总形成了《年度北京城市体检总报告》。并分别于年10月、年11月份报请市政府专题会、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
再如,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为落实首都的城市战略定位,有序推进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严控核心区建筑增量,探索老城内现状有机更新改造方式。以责任规划师进社区的方式,探索历史街区的社区营造。
此外,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城,市文物局完成了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修订;东城区13处文物腾退已全部启动,其中天坛和社稷坛共25户居民腾退已完成,太庙73户居民也已全部签约。西城区绍兴会馆、会贤堂等20处文物腾退已启动,搬迁居民户,腾退面积达平方米;目前已完成15处户居民的搬迁腾退工作。
关于优化服务
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北青报记者梳理还发现,各部门在去年的绩效管理自查报告中突出服务概念。可以看出,服务群众和企业已成为政府部门的施政思路之一,特别是“让信息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
例如,市民政局推进“互联网+婚姻登记服务”,在海淀、朝阳等区试点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