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中国经济面貌的最大变化,大概就是出生人口减少。年中国出生人口为万,总人口增加为万。而到了年,出生人口减少至万,短短五年时间,减少了约45%。出生人口少于死亡人口,总人口也开始出现下降,这是中国60多年来少见的现象。
房地产行业有一句名言,“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人口对于经济的长远和根本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口结构的变化不仅会影响社会,还会对经济活动的重心产生巨大的影响。最近,媒体报道了全国范围内的幼儿园“关停潮”,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近年来,幼儿园“关停潮”现象的出现,既受人口变化的影响,也有政策原因。年以后,大量的80后进入了生育高峰期,尤其是二胎政策放开,许多地方出现了幼儿园学位紧张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年教育部大力推行了“收编”民办幼儿园改制成“普惠园”,并大量建设公立幼儿园。
虽然幼儿园数量大量增加,但孩子们却在减少。前几年,家长需要排队才能为孩子入学,而现在则是幼儿园追着家长跑。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许多公办幼儿园降低了户籍门槛,一些企业自办的幼儿园也不得不到外面招生。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幼儿园不得不关闭,许多幼儿园教师也面临下岗。这种一建一停的现象浪费了大量资源,仅仅只是人口变化带来的社会转变的一个缩影。
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进入生育高峰期的90后人口逐年减少,生育意愿也逐年降低,再往后的00后人数更少,更不愿意生育孩子。这是一个螺旋式下滑的趋势。从短期到中期,中国的许多行业都面临巨大的变化。
02
以孩子从出生到成长为视角,观察相关行业所受的影响,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医院产科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此前一床难求的产科病房会变得冷冷清清。医院中,这种感受不太明显,医院医院中,就会明显感受到潮退的压力。
据媒体报道,年天津当地拥有92家助产机构(具备医院医院),到了年仅剩下60家。一些技医院直接取消产科,只保留妇科。
月子中心也会受到冲击。面对萎缩的市场,估计不少月子中心将面临倒闭,幸存者也将面临激烈的竞争。
奶粉、尿布、童书、玩具等行业也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一些中低端企业将被淘汰,高端产品企业也难以实现爆炸式增长,因为他们面对的市场需求逐年降低。在此过程中,经济状况较差的消费者将面临更多痛苦,因为针对他们的产品选择变得更少了。
接下来说幼儿园。正如上面所说,前两年全国范围内幼儿园数量增加,但孩子却在减少,因此空出了很多学位。就连一些大城市也难以避免这种情况。
近几年,北京市限制外来人口,本地生育率低迷,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年入学季,朝阳区有家幼儿园有富余学位,而在丰台、房山等区,民办幼儿园“一孩难求”的现象非常普遍。
一些媒体预测,未来10年幼儿园数量将减少三分之一。
虽然我没有进行详细计算,但推算过程并不复杂。每个孩子只占一个学位,而幼儿园学位数量是有限制的,所以只要用出生人口除以学位数,就可以得出大概的数字。
更有价值的预测是:条件差的民办幼儿园更容易倒闭,而普惠性幼儿园则通过各种政策补贴勉强维持生计。相比之下,高端民办幼儿园的生源招生会更容易。
这种现象会传递到小学和中学。学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教师行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小学的班级规模和师生比例都有明确规定,而学生人数的急剧减少也必然导致教师数量的减少。许多人现在急于“考师”进公校,争取一个稳定的编制。但他们不知道,再过几年或几十年,教师岗位的竞争将会空前激烈。在一个教师数量减少的市场中,生存的压力将远远超过数量增长的市场。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高校。目前,中国的本科和专科的招生人数超过万,而同龄人大约有万。考虑到技校、服兵役和自愿退学等因素,超过60%的高校普及率已经不算低了。然而,出生人口不到万,而这个数字还在下降,所以无论高校普及率未来如何发展,一些学校必然会关闭,一些专业也会被砍掉,特别是那些供需失衡的专业。
03
表面上看,出生人口减少带来了普遍的冲击,各行业要承受的压力差不多。但具体到不同行业,市场规模缩小的程度大不相同;而且不同市场内部的分化也有明显不同。
医院和月子中心为例,相比于产科病房的减少,月子中心的收缩幅度小得多。
这个原因很简单:生孩子所需的产科病房是基础服务,刚性很强;月子中心则属于消费升级,弹性大得多。做这方面决策的多数是产妇,当生孩子变成她们人生唯一或者唯二的经历,月子中心成了可以接受的“高端消费”。
这也是近些年县城“月子中心”大量出现的原因。动辄数万元的“月子中心”,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很多女性抱着“生一回孩子不容易,不妨奢侈一回”的消费观念,也无可厚非。
很多人指责“月子中心”和“月嫂”市场兴起,推高了生育成本,打击了生育率。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低迷的生育率,助推了“高端消费”崛起。
只有理解了“消费升级”的道理,才能观察到母婴市场的不同品类,情况才变得有趣起来。
很多妈妈可以接受品质较差的纸尿裤(毕竟几个小时就得换),但绝对不会接受低端奶粉。
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就得买玩具看童书。在少子化的家庭中,消费数量似乎没有减少,反而消费档次提高了。
独生子女家庭在孩子教育和娱乐方面的消费可能更加慷慨。这就是为什么生育率下降,童书和乐高反而销量不俗的原因。
人口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复杂的。大的消费市场正在萎缩,但局部市场可能会兴旺发达。
生育率的下降似乎推动了陪玩、陪学市场的火爆,例如夏令营和兴趣班。
如果每个家庭都有两三个孩子,是否还会有如此之多的兴趣班呢?多子女家庭通常是“散养”,而独生子女通常是“精养”,消费市场并不完全重叠。少子家庭的消费支出并不一定会减少。
中国正处于人口减少的阶段,市场正在缩小。令人担忧的是,消费升级导致低端产品被淘汰,穷人想要购买物美价廉的儿童商品越来越困难。从婴儿奶粉到服装玩具,再到儿童游乐场,所有这些都有变得更加昂贵的趋势。
在少子化的时代,孩子变得更加珍贵,父母们也愿意为他们花钱,相关消费不降反升。
许多年前,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减少人口可以提高人均资源占有率,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这种说法忽视了人口不仅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减少人口意味着减少年轻人,他们需要养育孩子,还需要承担沉重的养老负担,生活压力很大,只会进一步不愿意生育,情况会变得更加恶化。
当然,老龄化的影响是另一个话题。
04
最后说一个重要的条件:对国家而言,人口减少带来的经济和产业影响是巨大的;对个人而言,他受影响最直接的相关因素是他所在的地区。
大城市的居民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小城市、县城和乡村则将明显感受到潮水的退却。
有些小村庄已经消失了,人们聚集到条件较好的大村庄;乡村学校将陆续关闭,很多商店也无法继续营业。
产业总是随着人口流动而发展,有些企业缺乏人口支持,会逐步迁移,最终县城只剩下基本的消费服务。县城规模会减小,医院、商场和超市都有,但只有一个。这些场景在日本已经出现。
虽然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令人伤感,但无可避免。人们只能适应这个情况,或者搬到大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