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陶凤王晨婷)记者12月15日从朝阳区“两会”获悉,近年来,朝阳区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特别是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整体规划部署,以“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为主攻方向,紧抓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发展契机,深入实施“文化+”战略,按照“高端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通过规划引导、政策促进、精准服务、搭建平台、优化环境等“组合拳”,大力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业态新动能,文化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显著增强,服务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贡献显著提高,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显著显现,国际文化传播交流枢纽功能显著凸显,成为引领北京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区。
朝阳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品牌文化企业加速聚集。截至目前,全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9万余家,较年底新增1.8万家,增长25%。规上文化企业家,占全市43%,注册企业数、规上企业数均居全市首位。四批次共认定家“蜂鸟企业”。央视频、环球国际视频通讯社、虎牙北京总部、腾讯音乐、喜马拉雅北京总部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环球音乐、索尼音乐、华纳音乐全球三大唱片公司,头部广告企业、影视企业、设计企业、网红经济企业纷纷在朝阳扎堆聚集。目前,朝阳区汇聚了家文化企业总部,6家数字文娱独角兽企业,66家上市挂牌文化企业。年余家文化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40家文化企业被认定为“凤鸣企业”,28家企业入选全市民营企业百强,占全市1/3。12家企业和9个项目被认定为-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分别占全市的38%和82%。年朝阳区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文化市场活力不断释放,年1-10月,朝阳区新增注册文化企业达家,其中注册资金万元以上的家,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的企业45家,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显著显现。朝阳区成为全国文化品牌企业总部基地。
近年来,朝阳区充分发挥曾作为北京市五大工业基地所在区、旧工业厂房资源丰富优势,坚持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实施“百园工程”,积极探索存量空间“腾笼换鸟”和功能提升的创新路径,形成老旧厂房改造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有形市场腾退转型等存量空间再利用、文化引领城市更新的“朝阳模式”,发展经验在全国得到复制推广。、、郎园、莱锦等32家园区被认定为市级文创园区,占全市的33%,居全市首位。-艺术街区、亮马河风情水岸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艺术区成为全市唯一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的园区。园区入选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试点。支持园区积极培育发展数字新媒体、数字广告、数字出版、网游电竞等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培育了阿里文娱总部、恒通、E9、中国出版创意产业基地等一批文化科技园区、智慧园区。鼓励引导园区开放式发展,率先出台文化事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认定办法,首批认定郎园、懋隆、西店记忆等10家文化事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引导60余家园区布局图书馆、美术馆、电影院等公共文化空间,不断丰富拓展园区文化旅游、时尚消费、文化惠民功能,探索构建“文化产业园区+城市文化公园”的新发展模式。朝阳区文化消费活力不断释放,年1-10月,文化体育娱乐业实现收入.6亿元,同比增长29.4%。文化产业园区逐步成为强化创新动能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织补更新城市空间和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新场景以及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激发时尚文化消费活力的新场地。
此外,朝阳区充分发挥全国首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政策先行先试优势,积极推动文化产业领域改革创新,形成系列“首个”“首创”成果,探索出系列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模式。先后出台“政策30条”,实施助力企业成长的“蜂鸟计划”等系列政策,发布全国首个反映区域文化产业带发展情况的综合指数——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指数(),形成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精准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形成全国首个以信用为纽带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成立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率先建成全市首个线下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发起成立首支区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推动设立北京银行国家文创实验区支行、杭州银行朝阳文创支行等特色文创支行,构建形成“两个闭环”的文化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其中,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企业信促会已为余家文化企业信用融资亿元。积极搭建协同发展平台,发起成立全市首个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和全国首个老旧厂房协同发展联盟、国际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联盟,形成联动京津冀、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协同发展机制。目前,实验区入驻企业达5万余家,是年的1.4倍,实现年营业收入1亿元,约占全市的10%,占全区的比重超过50%,引领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实验区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新名片”和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