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病毒的朝阳疾控流调员24小时抽丝剥茧

从接到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报告到确定患者发病前后的活动轨迹、初步圈定密切接触者,朝阳疾控人仅用了不到12个小时。这背后,朝阳疾控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员们与病毒争分夺秒“赛跑”,用最快的速度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了疫情扩散和蔓延。12小时昼夜排查,多条线精准锁定疫情传播链条时间回到年12月14日,下午16时许,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调组24小时值班电话响起,医院报告1例核酸检测阳性患者,此病例在12号解除隔离后入住朝阳区一家酒店,随后发病。简短的信息却让工作人员捏了一把冷汗。“早一分钟锁定密切接触者,就能早一分钟降低传播风险。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最迅速地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防止其再扩散。”朝阳区流行病与地方病控制科科长助理齐啸深知时间的重要性。仅仅几分钟后,两名流调员提着流调箱,脚步匆匆走出疾控中心大楼,医院面对面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此同时,另外一组流调员火速赶往患者居住的酒店进行现场调查。在隔离病房,全副武装的流调员先是安抚了患者的情绪,随后耐心细致地询问了其发病前后的行动轨迹和接触人员情况,第一时间获得患者的电子支付记录等重要信息传回中心流调指挥部进行分析,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流调记录密密麻麻写满了几大页A4纸。急匆匆赶回单位后,流调员连口水都顾不上喝,立马开始书写流调报告。齐啸所在的流病科办公室也变成了一个高效的疫情信息中转站。“我们根据患者口述的信息,结合手机支付记录、酒店监控录像等多方面信息确定患者行动轨迹、到访的点位,推送给现场流调人员,引导他们逐一摸排。”当晚,随着排查出的点位不断增加,一批批流调队员加入到现场调查中,最终流调队伍扩大到20余人。因为患者到访过的商铺较多,完成最后一家商铺的调查时,已经到了12月15日凌晨1时。12月15日凌晨2点,流调人员陆续回到中心,汇总相关信息。多字的初步流调报告成形已经是凌晨四时。像这样的彻夜奋战,在朝阳区疾控中心已是常态。及时且精确的流调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迅速响应和及时处置,避免了疫情扩散和蔓延。24小时抽丝剥茧,朝阳流调员责任在肩越战越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疫情控制的关键,能否清晰刻画出患者的活动轨迹,圈定其到访过的场所,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全面寻找到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也为下一步人员的隔离观察、场所消毒提供重要依据。”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与地方病控制科科长马建新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已经16年,他说,疾控流调人员就像战“疫”中的“侦察兵”,第一时间到现场,尽快摸清“敌情”,及时为“指挥部”提供情报。在朝阳区疾控中心成立的专项工作组,这样的“侦察兵”有60余位。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医疗机构、集中隔离点、病例居所、工作单位等,他们仔细排查病例涉及的每一个地点,每一个密切接触者,对居住环境、就诊经历、行动轨迹等盘根问底是他们的日常工作。“面对面流调要求大家身穿厚厚的防护服跟患者进行沟通,时常要扯着嗓子说话,一场流调顺利的话两个小时结束,时间久的话可能得三四个小时。不夸张得说,有时候流调队员忙完嗓子都哑了。”马建新说,所有拿到的信息,第一时间被写进报告里,高峰时期,流调组一天能交出多达20份的流调报告。在这场防控疫情的战斗中,朝阳疾控人始终坚守一线,越战越勇。他们中有经验丰富、从事流行病学调查十余年的“80后”,站在流调现场就能模拟出病例的行动轨迹,通过与其他途径获取的信息核对后,为后续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有干劲十足的“90后”,累到身体不适却在短暂的休息调整后重新冲锋在前。“作为一个区级的疾控中心,我们是指导部门也是执行部门。疫情处置组的电话不分昼夜随时会响起,我们流调队员分成不同的组别配合轮换值守,保证24小时流调岗位有人值守,确保疫情第一时间有人处置。这一年来,大家始终奋战在一线,因为这是疾控人的职责所在。”齐啸说道。马不停蹄的这一年,齐啸也有很多难忘的瞬间。1月7日,那个被称为“北京21世纪以来最冷的一天”,晚上23时,温度已经达到零下19℃,齐啸还在和小关街道惠新里社区工作者柴华一同入户进行中高风险地区来(返)京人员排查采样。柴华非常认真地带着流调员一栋一栋爬楼入户,热情地跟居民做解释说明,协助进行排查采样工作。她的乐观和积极也感染了齐啸。“很多流调工作不是我们专业部门能独立完成的,街乡的工作人员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来配合我们,他们也很辛苦。大家并肩战斗就不会孤单,疫情不停,战斗不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652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