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助推创卫惠民。在疏解改造促提升的行动中,朝阳区双井街道以创建国家卫生区为契机,在老旧小区环境整治、提升改造上,以居民诉求入手,试点探索多种形式。成功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社区以来,双井街道持续探索社区可持续发展方式,成为中国首个纳入该项目的社区级试点。
一年多来,双井街道依照可持续社区体检评估结果以街道为实施主体制定了多项行动计划,开展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实践工作,形成了全要素小区建设、垂杨柳南里西区改造提升、公共空间微更新、背街小巷整治、生态环境众享生活圈等31项可持续发展工作成果。
曾经,双井街道是北京的一处重要工业基地,与工厂配套建设的住宅小区建设时间久,是楼门、楼院等公共空间,功能单一、长期缺乏维护,老旧小区等城市化顽疾问题较多,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区行动的启动,双井街道在老旧小区环境整治、提升改造上,以居民诉求入手,试点探索多种形式。
今年6月,双井启动设计节,针对辖区12个楼门、楼院、楼院园节点,以竞赛的形式,邀请高校团队力量协同社区居民对楼门、楼院进行更新设计,提升院落内空间的品质和活力。
本次设计节共征集到57套设计方案,涉及城市艺术、社区客厅、垃圾分类、无障碍环境提升等不同更新领域,其中北京林业大学学生朱逊设计的“流动·溯回”方案获得设计节的特等奖。
“流动·溯回”方案针对建机小区进行设计,建机小区因长期缺乏维护导致环境差,适用性低,通过实地调研和征集居民意见,朱逊对小区空间、功能、设施重新进行了设计。建机小区是建筑机械厂宿舍,里面居住的很多居民都是建筑机械厂的老工人,对建筑机械有着独特的感情。因此,朱逊在设计中融入了机械元素,以唤起他们的集体记忆。在设计方案中,垃圾桶站的设计以起重机为原型,形成特色景观,同时方便垃圾投放。小广场和凉亭将分别融入齿轮和轴承元素,小广场地面铺装成齿轮状,一旁的凉亭设计为轴承的样子,相互呼应。设计中还采用流水线设计,重塑老工人们在流水线上作业的场景。
日前,双井“可持续更新·13社区设计节”落幕,辖区12处老旧楼院、空间更新改造的优秀设计方案已揭晓,12个设计方案正在加紧推进落地,其中,广和南里二条8号和11号两处场地率先进入造价评估和施工排期阶段,不久将动工改造。
铺装老旧,设施年久失修,且空间功能单一,使用性低的场地将被改造为社区课堂圈、儿童娱乐圈、下棋交友圈、种植认知圈、趣味停车圈、垃圾分类圈、邻里活动圈等不同的“朋友圈”,以增强空间功能,增加居民的参与性。社区客厅也将进行改造,重新设计入口、增加趣味性元素、翻新破损设施,将居民的家延伸到室外。
专业的设计力量遇上老旧小区的改造与更新,双井街道12处老旧空间即将“焕然一新”。
综合自:北京发改、掌上双井、北京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