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2月26日电(记者李晗)2月26日上午,中国青年网记者走进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参加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组织的“今天我当班”体验采访活动。现场对诉讼服务机器人、手机端全流程业务办理平台、诉讼风险评估一体机、诉状智能生成一体机、
在诉讼风险评估一体机上,轻敲屏幕选项,选择“如果你确定要进行诉讼,是否会亲自出庭?”“除身份证明外,你还能提供哪些证据?”等问题的答案,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一份诉讼风险评估报告,用百分比评估风险,还提供每个指标的具体分析。
与此同时,针对离婚、交通事故、继承、网络购物、房屋租赁等16类常见纠纷,一旁的诉状智能生成一体机能够辅助当事人智能生成和自助打印起诉书。
据统计,年北京朝阳法院共接待立案群众18万余人次、导诉群众8万余人次。其中,通过网上预约立案、跨区域立案、邮寄立案、大宗自助立案等非现场或自助方式办理的即达到6.9万余件,占比超过53%。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包剑平介绍,目前全国法院多元诉讼服务渠道全面建成,98%的法院建立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诉讼服务热线“三位一体”的诉讼服务中心,便民惠民举措有效实施,家法院开通网上立案功能,诉讼服务机制更加完善,法治文化传播作用愈加凸显。人民法院正在积极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诉讼开始就能体验到高效便利的司法服务。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导诉台前的诉讼服务机器人“小朝”,它可以提供立案咨询及现场办事指引服务。“小朝”在大厅内移动灵活,可按照当事人在屏幕中输入的需求,指引他们到达不同的办事窗口。北京朝阳法院信息办主任任小燕告诉记者,诉讼服务机器人已经在全国法院普及,“小朝”的功能是由朝阳法院根据业务内容的特点定制的。中国青年网记者李晗摄
诉服大厅内的群众正在使用“北京朝阳区法院互联网诉讼平台”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在介绍诉讼风险评估一体机、诉状智能生成一体机的使用方法。它们可帮助当事人对案件在诉前进行风险评估,提示可能存在的诉讼或执行风险、时间经济成本以及情感、信誉等方面的损失;对离婚、交通事故、继承、网络购物、房屋租赁等16类常见纠纷,诉状智能生成一体机可辅助当事人智能生成和自助打印起诉书。中国青年网记者李晗摄
诉服大厅内由朝阳区法院与朝阳区司法局、朝阳区律协合作建立的“朝阳律协律师志愿服务工作站”,选任81名执业律师组成志愿服务团队,区律协每天指派2名律师进驻服务站,为群众提供咨询答疑、诉讼指导、法律释明等无偿、专业的法律服务。中国青年网记者李晗摄
工作站内两位值班律师正在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由于咨询量过大,群众得排号入内。自年6月23日运行以来,“朝阳律协律师志愿服务工作站”已提供服务2.7万余人次,平均日接待60余人次。中国青年网记者李晗摄
一位律师在多元调解工作室内,同两位当事人就经济纠纷开展调解。据悉,朝阳法院组建了由名人民调解员、名律师组成的专业调解队伍,形成了“三方调解、两员进驻、一站式对接”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年全年,通过多元化解方式解决纠纷件,其中单笔最大调解金额达万元;经调解不成功,进行速裁的案件达到件。中国青年网记者李晗摄
一位代理人在诉服大厅的自助立案区在线填写材料,一个多小时,他已填好了8件诉讼案件的材料。朝阳法院为自助立案区配备电脑、打印机、扫描仪、自助立案终端等设备,并安排专人指导大宗批量案件代理人和自助立案当事人自助办理案件的信息录入。中国青年网记者李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