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直击北京人口普查从人海捞人精确到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全景直击北京人口普查:从人海“捞人”精确到个位数

年11月1日0时0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进入登记阶段。北京11.5万名普查员走进千家万户,逐人逐项登记普查信息。

“您好,我是人口普查员,现在进行第七次人口普查。”

年11月1日0时0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进入登记阶段。北京11.5万名普查员走进千家万户,逐人逐项登记普查信息。

为了准确划分普查区域,从六月开始,朱艳萍就拿着纸笔走遍了辖区的每一个角落,和同事一起手绘了35张社区地图,每一栋建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张远超在八月底到十月初,组织了大大小小20多场普查员培训,甚至模拟演练了入户登记过程。

▲朱艳萍画的社区地图。新京报记者彭冲摄

10月11日,普查员开始入户摸底。性格内向的郭泰为了锻炼自己主动报名成为了一名普查志愿者,第一次敲响陌生人家门的他还有些忐忑,但很快他就发现要比想象中顺利许多,“前期的宣传到位了,大家都知道普查员要上门。”

普查员们的装备在升级,“只要是签过保密协议的普查员、指导员,都可以用智能手机或者PAD数据采集设备来上传数据了。”经历过三次人口普查的吴国娟觉得她从人口普查工具的变迁上见证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要将中国14亿人口精确到个位,人口普查是繁琐又精细的工作。负责登记年11月1日零时到年11月1日零时之间出生婴儿的魏建都不允许自己在数字上出一点错,“我们街道有35个社区,一个社区漏掉一个小孩的话,那就是35个,三年后,这就是幼儿园的一个班,六年后就是小学的一个班。”

在魏建都眼里,这个工作看起来平凡,但却是关系到国家大政方针和发展规划制定的大事。每次从人海里“捞”上一个人,她都有一种成就感。

划分普查区域:走遍每栋建筑,画出手绘地图

“她就像测绘师一样,脑子里有活地图,她画得可比网上那些地图精确、细致多了。”同事都这样评价朱艳萍。

朱艳萍是广安门外街道(以下简称“广外街道”)统计调查队的一名队员,早在今年六月底,她就开始为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忙活,带着纸笔走街串巷地对辖区内建筑进行摸底、绘图。

“以房查人”是世界通用的人口普查方法,要想查清人口,首先要对所有可能有人居住的楼宇及建筑物进行摸查。

▲广外街道统计调查队员朱艳萍(最右)。受访者供图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今年绘图全部电子化,交给专门的数据组去处理。”在电脑操作上,朱艳萍比不过数据组高学历的年轻人,但要论对各个社区实际情况的了解程度,她当仁不让。在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朱艳萍确定了广外街道的边界,画出了一张张手工地图。

“比起十年前,楼宇和建筑物都有变化,街巷整治中有拆除、有新建,这个需要我们去核实,边边角角都要走到。”朱艳萍和队员们跑遍了广外街道的每栋楼、每个车棚,甚至每个电闸箱。

六月底到七月中旬那段时间,她边实地考察,边画草图、做笔记。三义东里小区有很多上世纪50年代的老旧平房,都“藏”在楼房的后面,一不小心就会被遗漏。朱艳萍带着社区工作者和数据组的年轻人,前前后后、从外到内最少走了四趟,把每幢平房的走向、出口朝向、房间数量都核查得清清楚楚。

奔波一天回到家,她打开台灯,在桌上铺一张8开白纸,把一沓草图和笔记誊上去,“每个社区都得有一张完整清晰的地图,有的一晚上能画完,不好画的就得两晚上。”图画完了,她才能踏实。

广外街道一共有35个社区,朱艳萍和队员们就手工画了35张地图,草图更是数不清的厚厚一摞。“每个建筑物都有编号,一个门、一个单元、一个传达室、一个公厕都不能丢了。”

数据组把这些手工地图誊到电脑上时,朱艳萍就在旁边盯着,一发现错误立马改正。朱艳萍知道,只有前期的建筑画图准确了,才能合理划分普查区域,才有利于普查员入户摸底。

普查员培训:资料像雪花一样,进行模拟入户演练

“想问问人口普查员什么时候到我家?”今年9月,三里屯街道人口普查办公室接到了居民打来的电话。

10月11日,普查员开始入户摸底。在这之前,三里屯街道人口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张远超正在忙着给普查指导员们做业务培训,“普查指导员都在街道统一开培训会,然后他们组织各社区的普查员进行培训。”

▲三里屯街道人口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张远超。受访者供图

据张远超统计,从八月底到十月初,各类培训加起来有20多场。大到整个普查工作方案和流程,包括摸底、短表登记、后期的抽样长表登记,小到每一张表该如何填写、手机终端平台如何操作,培训都要涉及,“也要告诉大家一些入户技巧,比如怎么沟通更容易赢得信任,还有数据保密相关规定。”

培训是所有普查员必经的环节。今年,东湖街道远洋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张雪接到通知,她将参与负责远洋万和公馆小区的人口普查工作。

“这个小区是封闭式管理,我们平时就在小区里面办公,而且业主比较信任物业工作人员”,张雪觉得物业跟社区不分家,“能做的事情就要承担起来。”

▲东湖街道远洋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张雪。受访者供图

这是她第一次参与人口普查工作,生怕自己漏掉任何一个环节,导致普查过程中出错。每次到社区和街道接受培训,面对着雪花似的PPT,她拿着笔“唰唰”地做着笔记,“后来,我也不记了,就把手机立着录像,因为我真的觉得每一页都特别重要。”

张远超还组织了实地演练。“我们找了一些志愿者家庭,模拟演练入户登记的过程。街道带着指导员入户,他们熟悉了过程之后,指导员再带着各社区的普查员进行演练。”

他要保证,每个正式入户登记的普查员,都参加过这样的实操训练,面临各种情况时才能不慌,填表时才不会出错。

入户摸底:统一发放敲门专用手套,现实比想象顺利

“您好,我是人口普查员,现在进行第七次人口普查。”从没敲开过陌生人门的郭泰有点忐忑。

他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白领,而现在,又多了一个身份——北七家镇冠华苑小区的人口普查员志愿者。此前,他看到党支部招募,立即便报了名。

“一是因为这段时间我相对有时间和精力,二是因为工作原因,我和社会外界的交流不算多,对人口普查的了解也仅仅局限在文字描述上。再一个,我个性上不是很喜欢跟陌生人交流。”郭泰想做出一点改变。

北七家镇冠华苑小区人口普查员志愿者郭泰。受访者供图

在北七家镇冠华苑小区的人口普查员中,志愿者占多数,一共有50人左右。入户前,每个人都收到了一个背包,里面有手电、手套、衣服、鞋套和普查员证件。

那双抓绒的厚手套在指关节处有加厚层,郭泰看到后心里突然涌上一股暖流,“这是敲门专用的手套,保护普查员的手不受伤。”

10月11日,入户工作开始了。郭泰负责一个半单元的88户居民,他有些顾虑,人口普查需要询问身份证号、户籍、学历、人口数等隐私信息,“我们做的事情究竟能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配合?”

现实比想象中顺利,入户第一天,郭泰敲了十几户的门,“大家还是挺配合的,我觉得是前期的宣传到位了,大家都知道普查员要上门。”

有的居民很热情,看郭泰趴在墙上记录信息,便邀请他进去填写;也有独居的女生或老人比较警惕,门只开一个小缝,或者干脆隔着门跟郭泰说“现在不太方便”,郭泰很理解,“如果这次人家不方便,我就多跑几次嘛。”

“总体还是挺开心的。”郭泰笑着说。

普查外国人聚居区,小语种社工派上用场

电话终于打通了,听筒里传来的语言有些陌生,工作人员皱了皱眉。

东湖湾社区社工段艳莉的日语终于派上了用场,她接过电话开始用日语询问对方的名字、住址和学历,她能感觉到电话那头的中年男子很紧张,“他问我们是什么组织,我就说我们是政府下边的组织,然后我觉得他好像就很踏实了,如释重负。”

几分钟后,她把这位居民的基本信息登记在了外籍人士专用的表上。这是段艳莉工作两年来第一次用到日语,她也有点紧张。

▲东湖湾社区社工段艳莉。受访者供图

东湖湾社区居住着至少几百位外籍人士,以韩国人为主,也有一些日本人和其他国家的人。而同在朝阳区的三里屯街道也是外国居民的聚集地。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在中国长期居住的外籍人士也被纳入了普查范围。

三里屯街道人口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张远超特意加印了多国语言的宣传折页,“普查员拿着这些宣传折页给外国居民介绍,涉及外国人比较多的小区,我们就派英语能力强一点的普查员入户,实在不行就用手机上的翻译软件。”

张远超还想了一招,他把普查员必备的自我介绍、人口普查工作介绍用英文打印出来,让普查员拿着纸入户。

“因为牵涉到个人隐私,而且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这项工作不太了解,有一些极个别的外国人不太配合,直接就关门。”但通过向物业、管家寻求帮助,反复沟通,外籍人士的登记工作一般都会顺利推行下去。

“这部分如果不登记上来,人口普查不是缺一大块嘛。”段艳莉说道。

普查同时更新空巢老人数据,上门时间考虑住户作息

袁岐注意到,面前的两位老人有点耳背,说话也不是很清晰。

她是望湖社区党委书记,这是她第二次参与人口普查,已入户户。多年的社区工作让她对老人和小孩格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64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